
联系人:王经理
电话:8888-8888-888
传真:
手机:18888888888
邮箱:
……这些话题若放在今天,恐怕会霸榜热搜,而它们正是《新青年》的“爆款议题”。
陈独秀、胡适、鲁迅等人以“从来如此,就对吗?”的犀利发问,撕开旧文化的裂缝,让科学、民主、白话文的种子破土而出。
新文化运动的遗产,不仅是教科书里的名词,更是我们仍在书写的答案——关于如何面对传统,如何创造未来。
本期《视野》带你重返那个“热搜”时代,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怀旧,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你以为《新青年》一创刊就影响力爆棚?大错特错!1915 年陈独秀创办时,它不过是个受众寥寥、销量惨淡的普通刊物,作者多是陈独秀的安徽老乡,知名度极低,每期仅印一千本,差点夭折。直到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,拉来北大教授撰稿,借北大招牌转型为 “全国性” 刊物,再加上陈独秀一系列 “炒作” 操作,以及五四运动助力,《新青年》才成功逆袭,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滔天巨浪 。
你知道吗?欧洲近代文化源于复兴希腊罗马文化,而我国周代文化堪比希腊罗马,哲学、文学、艺术领域皆有辉煌成就。秦至清,思想文化历经波折,直到清末与西方接触,才开启革新。新文化运动中,《新青年》倡导思想革命,胡适提出文学革命八事,陈独秀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。改革思想为何牵涉文学?因文学是思想载体,钱玄同等力推白话文。这场白话文运动,恰似欧洲文艺复兴从神到人的转变,如今我国复兴之路正迈向新辉煌 。
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,北大 “新青年” 领袖罗家伦向校方 “上书”,对辜鸿铭的英诗课大加非议,指责其授课宣扬 “君师主义”、教学进度缓慢等问题,请求取消其授课资格。这封信不仅是北大新旧两派斗争的缩影,背后还藏着罗家伦与辜鸿铭的个人恩怨,以及胡适与辜鸿铭的思想争锋。最终,辜鸿铭逐渐淡出北大讲台,而这段历史曾被刻意隐瞒,如今通过档案重见天日,为我们揭开五四时期北大新旧思想碰撞的神秘一角。
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汹涌浪潮,其中以白话文作中小学 “教育工具” 这一变革影响深远。作为运动影响下的 “实验豚鼠”,作者以自身经历讲述变革。原本在改良私塾读古文的他,因投考初中进入新式小学,接触到《新学制国语教科书》,开篇便是 “喔喔喔,白月照黑屋” 这般白话诗,与此前背诵的经典古文大相径庭。这一变革对孩子是福是祸?文言文真的 “全死” 了吗?且看作者如何剖析这段独特的教育史 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